“生生”一词源于《周易·系辞上》“生生之谓易”,是中国哲学阐释宇宙生命创造与演进的核心范畴。它既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法则,也是人类参赞化育的价值导向,承载着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。
一、哲学源流:从天地化育到人文践行
《易传》以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确立宇宙的创生性本质,宋代张载提出“民胞物与”将生生哲学扩展为伦理原则,明代王阳明则强调“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”,使生生之德成为心性修养的实践目标。这种由天道至人道的贯通,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观。
二、核心内涵:创生与循环的辩证统一
“生生”包含双重维度:其一为“创生”,指宇宙持续生成新生命的动力,如春生夏长;其二为“相生”,强调生命体间的依存转化,如五行相生。这种既强调动态创造又注重和谐循环的特质,形成有机整体的宇宙运行模式。
三、现代回响:生态智慧与文明反思
当代生态危机背景下,“生生”哲学展现重要启示:
- 生态伦理:否定人类中心主义,主张“尽物之性”的共生理念
- 可持续发展:提供“取之有度”的生态资源观
- 科技伦理:警示基因技术等创新对生命自然性的挑战
重新发掘“生生”哲学,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溯源,更是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东方解决方案。在文明对话中,这种强调连续性与关联性的生命观,恰可与西方机械自然观形成互补,为全球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转载于网络,仅个人交流学习,请勿商用。